首页 > 电脑报道 > 探索 > 正文

从退休年龄上考量 设置35岁公考“门规”已经不合时宜

来源:川观新闻  

自从国家推行公考以来,35岁一直成为“求职红线”,报考人员一旦超过这个年龄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显然,这种35岁求职“门规”已成为人才瓶颈,亟待破解。这位网民在建议中列举了五种理由:一是可行。二是必要。三是客观。四是实际。五是与时俱进、接轨国际。应该说,这位网民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

首先从我国均寿命上考量,35岁的公考门槛显然过高。据悉,解放初期我国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而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社会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7.3岁,这就意味着我国公民均寿命比解放初提高了20多岁。有些省市,比如上海市均寿命达到了80岁,如果仍然沿用35岁的“门规”去衡量公考,已经很难与时代“合拍”。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而不是优化年龄配置,只有降低公考门槛,才会让更多人才为国家效力。

其次,从退休年龄上考量,设置35岁公考“门规”已经不合时宜。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延迟退休,2021年3月1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截至2021年9月23日,北京、湖南、江西等21个省份已完成意见征求工作。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65岁退休将会成为现实。按照这一要求,即便将公考年龄限定为40岁,公职人员尚有25年为国家服务的时间,可以说,这个服务时间并不算短。

再次从人才遴选角度考量,35岁公考“门规”有些过于年轻。选用人才看重的应该是真才实学,年龄只能是一个参考,而眼下倒好,年龄成为“硬杠杠”,过了35岁就意味着与公考无缘,这样做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古代在选贤任能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清规戒律,推崇的是“凡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用之”,由于不拘一格选人才,遴选到了不少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事业兴盛,唯在用人。时至今日,迂腐的用人观需要打破,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就要“择才而用”,而不能来个“35岁鸿沟”,挡住人才通道。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公考35岁“门规”亟待破解,再也不能带着旧条条旧框框来遴选人才。40岁左右的正是干事创业的时候,一条35岁“红线”从此挡住去路,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讲都不是件好事情。公考35岁“门规”亟待破解。(李红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