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年轻人“社恐”多为一种标签

来源:映象网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日,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社恐”。那么,河南大学生“社恐”比例如何?为什么有这么多年轻人“社恐”?“社恐”又该如何调整?昨日,映象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调查】大学生在宿舍也要互发微信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文化路英才街交叉口的高校聚集地,展开街头随机采访。

“怎么会没有‘社恐’呢,一学期快上完了,班里同学的名字还叫不全呢!”大一女生王蝶表示,自己有一个社交舒适圈,和舍友相处最为放松,其次是班里的女生。而对于和班里的男生以及学长、老师相处,相对来说更会有一些压力。“这些压力倒不是说恐慌,就是不情愿去主动面对——就是冬天不想从被窝起床的感觉!”

相较于王蝶对部分人群的接触有压力,大二男生文康的“社恐”情形则“严重”一些,他的社交行为重度依赖社交软件。“真的就到了都在宿舍也要互发微信的地步,”文康说:“任何交流一挪到线下,就感觉会无法驾驭。有时候会为了避免和熟人打招呼,选择绕很远的路。”

而子瑜的“社恐”情形则是对电话交流有障碍。“电影《手机》里有一句台词,手机就是手雷——我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子瑜表示,所有来电对他而言都是“突如其来的打扰”,比起接打电话他更愿意发信息或是找机会面谈,在不得不电话沟通时,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打电话,因为“那样会让我感到窘迫”。

【统计】八成大学生自认为“社恐”

记者在与这些自认为“社恐”的学生沟通中发现,他们的表达能力都很强,格也并不内向,但怎么就判断自己“社恐”了呢?对此,他们无一例外的认为,“社恐”与格、表达能力无关,如果不是记者主动搭话,自己很难会主动和陌生人交流!

一上午时间,记者通过在北大学城的街头采访,得到了25位学生的答复,其中16人认为自己有轻微社恐,3人认为自己有较为严重的社恐。自认为有“社恐”的同学占76%。而日安阳师范学院在官方微博上发起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99人中,85人表示有“社恐”,占比86%。

在这些自认为有“社恐”的同学中,会令他们恐慌发作的情形,大多是在人多的时候,或有不熟悉的人场合。而对于“社恐”,自认为不“社恐”的受访者则认为,这只是一个网络流行语,“社恐人群”一部分是比较内向,而另一部分则单纯是说着玩儿。

【解读】年轻人“社恐”多为一种标签

难道,八成以上受访学生所自认为患上的“社恐”,都只是说说而已吗?对此,记者联系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情绪疗愈指导师张都。

“社交恐惧症这个概念,今年挺火的”。张都认为,作为今年的网络热词,“社恐”应该分为医学概念和网络流行语来加以区别,“医学上的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患者甚至会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而网络上的‘社恐’,则更多的是一种标签,有些年轻人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相符,便会对号入座。”

张都分析,许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社恐”,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心理因素。

“一种是出于逃避心理,逃避自身扮演的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繁冗社交规则。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把社恐当成逃避社交的一种借口”,张都认为,“另一种则是出于担忧心理,担心社交失败,而为自己带来的沮丧与挫败感。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觉得,与其无效社交,不如不和人交往,反倒是少了不少麻烦。”

【建议】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

张都认为,许多年轻人所自认为的“社恐”,其实是出于一种自我放大,“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让自己‘社会死亡’。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关注自己,所以,年轻人更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哪怕是不断试错也不要为自己设限。”

“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想摆脱社恐,不妨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处在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最有一句话我相当欣赏,这句话就是‘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张都表示,如果实在不愿意去面对一些社交场合,也不必一味勉强自己,不妨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读书学或者看电影玩乐器,来充实提升自己。“通过独处的时间充电,让自己获得更多自信,从而在以后的社交中更加游刃有余,这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

关键词: 一种 标签 多为,年轻,社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