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金融 >

驳朱有勇院士“水稻上山”论:做农业,非“逆天改命”搞大事情?|当前快看

来源:为卿画眉说三农  

对水稻上山的争论,并不是今年才有,但最近再一次闯入大家的视野,是因为朱有勇院士关于“上山水稻”亩产近800公斤的一番表述。在大家认识里,即便是基础设施良好的平原地块,能达到这个产量水平也非易事,不按常理出牌的“上山水稻”能达到这个水准,实在是出乎大家意料。

作为农业专业背景出身,并长期耕耘在农业生产战线的专业人员,为卿画眉说三农不怀疑在特殊的管理干预下,“上山水稻”可以达到这一产量,但是也非常肯定的推断,在大面积推广的种植的情况下,目前几乎不可能有这么乐观的数字,并且旗帜鲜明的反对“水稻上山”的做法。


(资料图片)

朱有勇院士

从水稻生产的基本要素说起

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形成水平,对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有高度的依赖性,对水稻生产来说,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品种,在对水分的需求上都会相对更高,但这些生长要素里面,有任何一个出现保障不足,都会形成“产量木桶”上的短板,进而让其它因素上的优势难以发挥作用。

水稻种在山上与种在平原地区相比,光照、温度这两个环境因素,对生产的影响差别并不显著。但是在水分因素和养分赖以存蓄的土壤因素上,与平原地区相比差别就明显大的多。

首先,山上用水显然要比平原地区要更为困难,这一点别说是农业用水,即便是生活用水和家禽家畜养殖用水,也是在近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推进才有了显著改善。

但是,相比之下,农业用水量更大,而对高海拔且道路通畅性都存在一定问题的山区农业生产来说,如今水稻生产用水,很大程度上仍旧只能听天由命,这种背景下,水稻的丰产、稳产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很多山地土层本身就较薄,且流失的风险更大,土壤的养分供给潜力也相对有限,但是种地的人都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要获得理想的产量,在养分供给上,就只能人为加大施肥量。

然而,山区交通不便,农资进出成本高,这就势必加大农业生产的成本,可是在产出的稻米定价上,却又只能与平原地区的稻米站处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显然就压缩了稻农的利润空间,付出更多的辛苦,却没有获得更多的收益,即便是产量稳定,稻农种稻的积极性也很难稳定。

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面对网友普遍的质疑,朱有勇院士在回应的视频中抱怨网友们“造谣”,并表示“眼见为实”,欢迎大家到现场去看。确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光从如上理论推定上下结论,说水稻上山不可行,未免会被质疑是“理论派”的偏颇。

但是,首先我们看到在万余条的评论中,质疑和反对的占据了压倒性多数,而且其中很多就是经历过或见识过“水稻上山”的网友,在这其中,有一位重庆的“老汉14616114”的评论很有代表性,大家不妨看一下。

通过这则评论,即便是没有到“上山水稻”种植现场调查过的网友也能看出,在山上种水稻,成本高、产量低,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都远比平原地区以及具备天然优势和高标准农田生产保障的地块更大。而这则留言可以说是现有的梯田,以及未来的“上山水稻”田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

可行与可推广是两码事

随着生产保障技术手段的丰富,很多原本不可能实现的种植方式都已经可以变为现实,但是,在像水稻这样关乎民生根本的主粮作物栽培上,栽培技术可以实现与可以大面积推广栽培之间,尚且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主要的一个门槛就是基于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考量。

比如,“高大上”的文洛型温室,虽然装配条件比普通温室更好,而且在包括黑龙江等高寒地区在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多有建设并用于科研生产栽培,但是同样的温室如果用于纯商业栽培生产,则几乎没有盈利空间。

主要原因在于,动辄数百万的建造投入,产出的蔬菜水果,却与市场上的常规栽培相比,并没有多少价格优势可言,而且像黑龙江等高寒地区,在冬季生产过程中的仅仅蓄热采暖成本,甚至能超过产值本身。

水稻上山面临的问题与上面举的例子大同小异,概括来说就是在“逆天改命”的新栽培形式或栽培理念下,要达到正常的产量水平,却要付出远超“顺其自然”常规栽培模式的成本代价,那么,这种所谓的新模式或新理念,除了能带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之外,究竟有没有发展和推广的意义呢?

搞农业,盲目“逆天改命”搞大事情的思维要不得

农业事关民生根本,在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之前,需要特别谨慎的生产实践数据作为支撑,在新技术的研究上,可以大胆一些,但在普及和力推之前还是步子小一些的好,而以偏盖全,不具备普遍代表意义的生产数据支撑下,就盲目搞“逆天改命”大事情的思维,有失严谨,实在要不得。

就水稻种植的实际来说,一些非品牌的稻米生产效益本身就比较低,而要获得较高的栽培利润,在产量水平区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者要获得更高的收益,通用的方式仍旧是扩大生产规模,而一些较小的栽培地块,如今甚至已经出现撂荒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要发展生产保障能力更低,产量水平更不稳的“水稻上山”,更像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

朱有勇院士

因此,为卿画眉说三农旗帜鲜明的反对在当下各方面支撑水平还不够坚实,时机尚不成熟的背景下,盲目的推广“水稻上山”,相比之下,更新更高产优质的品种和改进高效的栽培模式,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但作为一种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的储备技术,“水稻上山”有做持续的技术优化与更新的必要。

你支持“水稻上山”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发表看法。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