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腰派科普”让艺术史不再高冷

来源:北京青年报  

吕宸

身份:研究员、短视频博主

用“贫嘴”的方式科普艺术史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有一条关于“拉奥孔的胳膊是直的还是弯的”的视频登上了某平台热榜。制作视频的人叫吕宸,是个人文科普视频博主,原本一般人觉得“高冷”的艺术史,在吕宸的短视频里却变得有趣好玩儿意想不到。因为口头禅“吆——”,网友戏称他的视频为“腰派科普”。

一打开吕宸视频账号的首页就仿佛进入了美术馆,各种名人名画作为封面出现,却都配着幽默俏皮的文案。严肃的丘吉尔努着嘴叼着“呛人棒”,比着剪刀手的造型“就差猴皮筋了”。还有一些雕塑和人物都被他“P”上了卡通衣服。

他讲的内容不是世界名画,就是著名照片,归根到底都和图像有关。吕宸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已经超过了216万,获赞2429.8万,其中《说画》系列视频第一季播放量突破2800万,目前已更新至第三季,网友们纷纷呼唤下一季的登场。

吕宸总被网友调侃应该去相声社团,还被朋友戏称为“艺术史表演艺术家”,口头禅“吆——”也魔性到让大家称他为“腰老师”。在他这里“尼德兰箴言”变成了“荷兰俏皮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被戏言为“躺着很舒服,不写作业”。干净利索的嘴皮子说起话来如滚珠落地,让枯燥遥远的外国名图名画成为了隔壁邻居的家长里短,听个乐子的工夫就把马奈《吹笛子的少年》背后的战争史给听了。

这种轻松幽默的语言形式就是他自己的语言风格,或许是小的时候爱听评书种下的种子,也正是由于他接地气的说话风格,让观众离这些名画与历史更近。他希望把中国人独特的幽默语言风格用在文案里,让这里有相声,有情景喜剧对白,也有电影桥段。

工作像挖宝 “希望分享一手资料”

吕宸的本职工作是图像研究。这份工作不仅为他的视频创作提供了素材,也提供了便利。“名图名画来自世界各地,我们不可能为了某幅作品飞过去看真迹,也不可能看懂每个国家语言的文献资料,但是只有作品故乡的信息与文字才是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员的吕宸在研究的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这些珍贵的资料,把这些图像最本真的样子展示给观众远比单纯的讲解更为直观具体。“我希望我的观众们能分享到这些一手资料。”

而且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吕宸总能发现有趣的瞬间。比如《千里江山图》中除了山山水水还有山路、小船,这就能了解到当时人们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又或者《神奈川冲浪里》中除了汹涌的巨浪还有渺小的木筏和渺小的人。这些细节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其实都暗藏玄机,图像学就是通过图像中的细节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这个过程就像是发掘宝藏,吕宸很愿意做这个挖宝人,“这份喜悦和收获如果写成报告可能周期太长,但如果放进视频当天就能发布”。

对于吕宸来说,研究就是他的日常。他的生活朝九晚五,每天清晨最好的时光留给研究,晚上下班回家就可以把白天研究收获的有趣的内容做成短视频。

白天的工作不仅为他提供了素材,也为他的短视频脚本提供了充足的例证与资料,所以脚本就是素材的组合与输出,十多分钟就能出稿。加上录音和剪辑慢慢已经变成熟练工,整个过程也就2个多小时。“毕竟这个事成本越低,我越能坚持做下去。”他的主业是研究,业余时间则搞科普。于是短视频就像是他科研生活的记录分享,短视频平台变成了他的朋友圈,只不过别人分享美食,分享日常,他分享知识,顺便贡献段子。

图像研究是他生活当中的快乐,所以他也希望可以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吕宸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这是印在梁左先生作品集《笑忘书》里的一句话。吕宸说,图像与艺术也是人们心理情感的表达,人们也可以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情感,他的视频如果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快乐,他就很开心了。

与粉丝互动 知识更接地气

虽然吕宸的研究生方向和工作都与图像史有关,但他本科学的是国际关系,本科教育中收获的治学观念一直被他记在心上。本科时,老师就教导他们,求知要严谨,观点要辩证,要探求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个观点一直影响着吕宸,从生活到研究,从研究到科普。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博学的人,我只是了解我这一领域的知识,其他领域的知识我也需要去查资料,去问别人。”吕宸如此评价自己。

面对自己领域的知识,他认真考证,力求还原真相。吕宸有一部分视频就是对网上人文历史观点的辟谣,比如路易十四发明高跟鞋不是因为自己矮和卫生问题,甚至高跟鞋都不是路易十四发明的。他拿出不同时期的资料来进行佐证,谣言不攻自破。科普本来就是告诉人们真相,打破未知,消减差距,所以真实的素材和资料就是最有力的工具。

而面对超出自己专业的知识时,他也会虚心求教,出现错误就大方承认。他觉得,做短视频、做分享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一期视频里他把“鸵鸟”说成了“鸸鹋”,发现错误后马上在评论区认错,“保证以后不犯,不会再把‘鸵鸟’说成‘鸸鹋’了,我算是记住了。”他说:“我不是一个博学的人,我只是在自己的领域知道得多一些,不熟悉的领域很容易犯错,错了就要认,得跟着大家学习。”吕宸的不少视频都是来自于网友的投稿,问他为什么全世界安全通道标志上的小人都长得一样,为什么医疗标志上总有一条蛇缠着一根棍?他也总说:“瞧,领导们又给我派活了!”

吕宸在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内容,各个平台都有粉丝,而且不在少数,但是吕宸并不觉得他们是粉丝,甚至在他的描述中很少听到“粉丝”这个词,他更愿意把大家称为“观众”。“谁刷视频是为了上课啊,我只是想把有趣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吕宸也有粉丝群,有的时候群里大家讨论艺术,有的时候就是闲聊。吕宸坚信,人只能吸引来和自己相似的人。

他的粉丝群叫“画室研究猿”,在他看来他的每个粉丝都是“研究员”,大家各怀绝技,甚至常常能找到连吕宸都没发现的材料,给他灵感,或者指出他的错误。群里有个传统活动,就是吕宸提出一个和艺术相关的问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每次讨论总能带来惊喜。“有次我问,如果你是和梵高同时代的投资人,你会投资梵高吗?”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天马行空。

这些“研究员”为他提供了观众的视角,大家的投稿让他知道观众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大家的创意让他看到了思想的激烈碰撞,可以说是他的这些“研究员”帮助他把高深枯燥的图像史知识变得接地气、贴生活,也是这种良性互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图像史的科普,慢慢了解到这个领域有趣的知识。

爱琢磨细节  探索“中式人文科普”

要说为什么开始做人文科普视频,还要从他爱逛博物馆说起。上学的时候,吕宸总喜欢拉着朋友逛博物馆,发现朋友们还挺喜欢自己“贫嘴”的解说方式,后来就总有朋友爱拿来一些艺术品来问他。

后来他做了很多系列视频,主要是以艺术史为基点,发现艺术背后的生活。这其实是为大家提供一种捷径,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出版的名篇巨著录成“评书”,让观众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吸收到这些精华,这个过程就是“科普”。中国式人文科普就是吕宸想要做的。他说,国外科普偏好图像,比如《荒野求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深入人心,但是这套做法在中国并不一定适用,中国偏好文字,人们更习惯于从文字当中获取知识。于是吕宸就把图像转化成幽默的文字,他希望可以探索出一套“中式人文科普”的路子,这种科普方式可以让国人了解外国,最终也可以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科普重在普。”吕宸认为,打破认知的门槛,才能实现文化的畅通交流。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他如同一道桥,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那些看似高深的文化和历史。

背后

贪玩且专注 体验多样人生

“人文科普视频博主”只是吕宸的一个侧面,90后的吕宸是一个鲜活多面的人。他喜欢摄影,风格还很有个人特色。其父亲是刑警队负责拍照取证的警察,所以吕宸很小就接触到了那些有故事的照片。上大学后父亲送给他的一台相机,成为了他观察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后来他加入了摄影社,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研究摄影理论,从这里开始,他慢慢发现了自己对图像的兴趣,发现光影变幻的图像背后更加绚丽的文化与故事。带着对图像的兴趣,他本科还修了艺术学的学位,研究生学了美术史,并最终走到了摄影图像史研究的科研道路上。

此外他还是个声音控,小时候很喜欢动画片《阿凡提》的配音毕克老师,喜欢译制片中的声音,喜欢声音塑造出来的每个人物和勾画的每个场景,声音让一切变得生动真切。于是他带着兴趣创建了配音社,其间置办了不少设备,这些也成为了他现在录制短视频的主力工具。

在他目前的短视频当中也能感受到他变化万千的独特配音风格,不论是最出名的“吆——”,还是在解读玛丽莲·梦露肖像时突如其来的快板书,或者是说到滑冰图时模仿冰面上一圈串闲话的人……画里静止的人仿佛一下子就走了出来,跟你勾肩搭背拉家常。

除了配音,他还玩音乐。他和大学同学一起组成了“正经乐队”,他担当鼓手,偶尔客串主持人和词作者。“鼓是最好入门的,其他的现学都来不及了。”虽然学鼓也是个偶然,但他发现这件乐器似乎也和图像学有着某种关联。“世界上所有的乐器都是类似的,所有钢琴的音都是一样的,但是鼓不一样,非洲的、云南的,各个地方都不同,它们都和自己的文化历史有关,这个和图像学很像。”每旅行到一个地方,吕宸总喜欢逛逛当地的乐器店,看看不同地方不同的打击乐,这也是他了解不同地方文化的方式。

吕宸说他是个贪玩的人,但也是个专注的人。他评价自己是“浮萍之人”,“就是其实漂在水面上没那么稳定,但是水下还连着一个根。”在他看来,自己走上兼职短视频博主这条路从来不是刻意而为之,只是生活经历的自然结晶,一切也都有迹可循。因为职业,所以掌握一手资料;因为爱好摄影,所以对图片、视频制作比较熟悉;因为说话幽默,所以文案内容也随笔流淌。用他的话说,他就是沿着生活的河滩拾贝的人,捡到好看的贝壳后,将一只只贝壳串成项链,再把这份美丽展示给更多的人。

关键词: 人文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