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环球短讯!《古笔》告诉你:汉唐的毛笔究竟有多奢丽?

来源:华西都市报  


(相关资料图)

毛笔不仅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化符号,它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变化,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风貌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

“兔毫”和“狼毫”出现于什么时候?古人更偏爱哪种动物毛制的笔?“汉居延笔”是怎样被发现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坎坷的迁徙之路?王羲之、王献之用的毛笔,和今天的毛笔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毛笔是“进化”还是“退化”了?汉唐时代的笔管,其制作究竟有多奢丽?西方的“毛笔”与中国毛笔有哪些异同?字的好坏和毛笔的关系究竟有多大?存世的汉唐古笔文献中,还蕴藏着哪些古笔的信息?

书写的工具、材料、操作空间、展示空间,这些都是与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的问题。尤其是笔毫的刚柔、长短、粗细与书写方法之间的关系,笔与字的大小、字体、风格之间的关系,都值得深入探讨。

揭示毛笔的制作、传播和使用

如果你对以上这些问题感兴趣,可以翻阅一下中华书局2022年最新出版的《古笔》。书中梳理大量史料和考古成果,呈现宋代以前毛笔的形态和发展,并由此探讨早期书法、绘画艺术发展及文化传播背后,工具所发挥的重要而又奇妙的作用,揭示毛笔的制作、传播、使用等方面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作者王学雷是江苏苏州人,论著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古笔》并非一部研究毛笔发展史的著作,而是将笔墨集中于书法经典得以确立的汉唐之间,对这一时期毛笔的形制、工艺、性能与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卷是关于汉唐毛笔的一组研究论文,中卷是汉唐之间毛笔实物的图像与说明资料汇集,下卷是对于毛笔文献的辑录与笺释。书的每一部分之间都有呼应,也有独立的学术价值。

作者考证名物提出独到见解

上卷中,作者对于笔头的用料、性能、产地、制作工艺、功能,甚至笔杆的制作与书写的关系,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关系等都有精彩的探讨。作者还考证名物,对于彤管、笔答、茹笔、削管等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作者运用文献与实物的互证,对东晋束帛笔头、晋代缠纸法的功能进行推测,而材料、制作工艺之于书写的意义也有详细的阐述。

书中收录了作者搜集多年并配以准确的说明文字与数据,为有心的读者提供一份完整的图像资料。学者薛龙春在序言中提到,虽然考古类型学在研究古笔时可能并不适用,但是这些稍具规模的图像信息与数据,仍然可能激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比如现在我们一谈到书法,动辄就说运腕,事实上,“运腕”或是“腕力”这样的语词罕见于宋以前的书学文献。如果我们根据汉唐之间古笔笔头的长度、笔杆直径的平均数据,结合简牍、写经、二王书札中单字的尺寸,以及当时书写没有凭靠的环境,大体可以推断运腕技法是后起的,在中古时期,腕部保持相对静止才是书写得以完成的前提。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