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要闻速递:《姑苏繁华图》记录清代苏州风物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0年年底,“唐宋八大家”特展让人看到了辽宁博物馆在古代书画领域的实力;今年下半年,“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和“和合中国”两大重磅展览又在辽宁博物馆相继亮相,除了跃然纸上沁人心脾的文人雅趣,还有清晰明快的策展逻辑和参观动线,在近年国内大展中尤其稀缺。

《姑苏繁华图》一个姑苏的两朝胜景


(资料图片)

展出了430余件文物的“和合中国”展,是辽宁博物馆建馆73年来最大规模的展览。作为宫廷画师的徐扬是清代最重要画家之一,他的《乾隆南巡图》第六卷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中展出,以大运河为主轴,展开江苏苏州阊门到胥门一带的盛世繁华气象。比起奉旨应制之作,此次辽宁博物馆展出的徐扬另一代表作《姑苏繁华图》,更能体现这位地道苏州人对家乡的赤子之心和呕心沥血。

长达12米的《姑苏繁华图》,从苏州府境最西南端的灵岩山开始,往东北向越山涉水,掠过太湖东北角、直穿狮、何两山,直抵巍巍苏州城下;眼看到了高潮部分,画家却在水平的画面上变了个空间扭曲的魔术:本该由西侧入城向东,画家却任性地让城东的葑、相二门先出现在画面上,将姑苏城的繁华景象尽数展现后,再从城西的胥门、阊门一线出城,一路沿着山塘河向西北,最终抵达虎丘山。如此一来,苏州精华便可不留遗珠。

独具匠心的不只是画面布局,以传统青绿山水为主调的《姑苏繁华图》,还可以看到兼工带写、界画技法和西洋美术“散点透视”法三者结合,通过12000余各色人等、2140余栋房屋建筑,具体而微、生动传神地记录了康乾盛世时苏州这座“天堂之城”的人文风物。

同展的还有中国古代城市风俗画中的顶峰——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两相对比,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画家的手法与视角也是大异其趣,分别表现了明、清时期的城市风貌与人文风情,古代城市的变化赫然呈现于眼前。

《石渠宝笈》中收录的“仇英实父制”款,从体量上较之《姑苏繁华图》要轻一个量级,但胜在表现百姓更为热闹欢腾的生活状态。民居墙上挂着元四家风格的山水画,“小儿内外坊脉药室”则挂着小儿安图画片,画家善于发现生活的慧眼背后,是时人的文化品位和心理寄望,以及商品经济萌芽。

《文姬归汉图》现存罕见金代绘画珍品

这样的同展比较,还有一处是关于《千字文》这一中国古代童蒙识字课本,展览中有两位绝世大家以此为艺术源泉的再创作: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可见初唐勃兴气象和士子风骨,亦是欧体书法的代表作;至于宋徽宗的草书版,从开头“天地玄黄”到结尾落款“天下一人”,几乎一笔连贯、一气呵成,令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不免唏嘘:艺术登峰造极,国家却文恬武嬉,危如累卵——就在这件“宣和壬寅”(1122年)的书法极品诞生后五年,便爆发了著名的靖康之难。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品质和传统之一,“和合”自然少不了中西合璧,如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但和今天的地图明显不同的是,南极洲的上方是一片大海,因为澳大利亚当时还没有被发现。除了各大洋中绘有插图,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地图变得更为形象生动外,“坤舆”主图四角更是附上数幅天文、地理图,图中包含的知识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明代可谓耳目一新。

世传孤本的《两仪玄览图》,虽是八条屏幅,但均根据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为蓝本绘制,两者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仪”的特色是将五大洲的主要山脉、河流等,以今天地形图依然通用的绿、蓝色悉数表现;其汉字注释旁,后还被清人加注满文注音。

至于表现民族交流、交融主题的展品,除了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卷》、南北朝时期明显是罗马帝国风格的人物鎏金银盘和银壶这样摹写静态的珍品外,东汉印有人狮搏斗的棉布残片、隋代的胡人吃饼骑驼俑和狩猎纹金方奇、唐代的石刻胡旋舞墓门等,表现异域人物活动均栩栩如生。而借此机会,观众得以一次赏齐散落于新疆、甘肃、宁夏等多地甚至县级博物馆的奇珍,实在难得。

这些展品中最生动也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吉林省博物院的张瑀《文姬归汉图》。作为现存罕见的金代绘画珍品,画家笔下没有同时期宋代画作常见的山川秀丽、物产丰隆,但高就高在堪称“贫困”的背景下,通过人畜群像的面部表情、动作甚至只是衣物和头发摆动的幅度,苦寒与风沙的肆虐便一目了然。最为传神的,要数那只蹒跚学步就是万里征程的小马驹——只要想想它怎么会出现在那里,就可知文姬归途时间之长、条件之艰。

若说最能集中体现“和合”深意的,恐怕是展览后部不那么大牌的一件展品,这件元代《织锦百鸟朝凤图》,图案常用于百姓家的喜庆场合,内容则源于中国古代传说:凤本为一只普通小鸟,用自己采集的果实拯救了濒临饿死的其他鸟类。每只鸟各自献出一根最美丽的羽毛来报恩,于是凤成为了最漂亮的百鸟之王。今日世界讲求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其实早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存准则,也应了此次大展集腋成裘的策展历程。

《杏园雅集图》展现中国建筑造园美学

虽然“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展的体量和声量不能与“和合中国”比,但哪怕宋徽宗《千字文》这样的一级文物,逢重大场合,辽博也是会拿出来展出甚至进京的;而吉林博物馆的《文姬归汉图》、宁夏博物馆的石刻胡旋舞墓门这些镇馆之宝,也曾在两年前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大展上露面。

但辽博与北京画院联袂捧出的“人·境”展就不一样了,除了辽博自有的39件馆藏,还有32件借来的、几乎长年累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秘宝,如经张伯驹火眼金睛辨识的清代龚贤《湖滨草阁图》、恽寿平《鱼藻图》、华嵒《临镜图》等吉博珍藏一级文物,加上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图页》、元代赵雍与张渥合作《竹西草堂图卷》、明代沈周《东庄图册》等海内孤品。

园林是中国千余年以来传统绘画最重要的创作母题之一,至于“谈笑有鸿儒”的雅集,无疑是这一母题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精华部分。镇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自本世纪初以来首次外出展览的明代谢环《杏园雅集图》,从构图、神态、衣着等各方面,除了传神地刻画了全部出场人物,还精确地表明了其地位及之间关系,有艺术史家将这幅画誉为“国画版《雅典学院》+《夜巡》”,而身为锦衣卫千户的画家本人,也如拉斐尔和伦勃朗那样,为自己在画面上寻到了一席之地。

但这样的高度评价也只能说是管中窥豹,因为“杏园”从园林入口而曲径通幽,渐入“雅集”佳境,经僮仆、画家、副宾群、主宾群再到僮仆,构成起承转合、有高潮还有尾声的严谨文学叙事结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园美学写意又写实地完美展现,这即便是同类题材的西洋不朽经典也难望项背。

《杏园雅集图》以明代江西文官集团在京的私人活动场所来侧面展露当时帝都的政治生态,而沈周的老师吴宽的私家园林东庄,则是江南士大夫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俱乐部。如果说镇江版《杏园雅集图》是站在诸多巨人肩膀上的集大成者,由“中国书画收藏当代第一人”庞莱臣家族捐献给南博的沈周《东庄图册》,则是该地域吴派同题材绘画的开山者。

24幅东庄风物(今存21幅),既有沈周前期小幅山水中的笔精墨工、细润设色,也兼具其后期的游刃有余、不拘小节,以“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其绝,笔法复纵宕”,真正做到了绝大部分文人画求而不得的“平淡天真”,影响了后世包括文徵明《拙政园图》、沈士充《郊园图》等,更是引得董其昌题跋“神游其间,何羡坐镇百城哉”,以表达作为同行后辈的五体投地之情。

关键词: 姑苏繁华图 辽宁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