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世界热讯:打开城市建筑这部“大书”,该怎么读

来源:文汇报  

从梧桐树下老洋房,到老弄堂里的石库门,从一处处名人故居、历史遗存,到嵌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时尚地标……在上海,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能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那么,打开城市建筑这部“大书”,我们该读什么?怎么读?

近日,沪上策划推出一批建筑人文普及读物,从多个视角打量沪上独具美感的建筑空间,并解读其背后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进步史、创新史。“从策划思路来看,不少书跳出对单一建筑物的梗概罗列,而是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线路,用穿针引线般的叙述建立起个体建筑间的关联,从而将城市中散落的片段,串联成熠熠生辉的风景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路秉杰谈到,不同的视角能带领读者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角落,在漫游城市时不妨用中国传统“游园”精神——以从容悠闲的心态,将多层次场景转化成一段段往复折返的线性体验。

除了“特种兵式打卡”,也可来一场城市漫游


(资料图片)

建筑的光影与传奇,铭刻成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然而,对建筑的认知无法做到一目了然。它为何被设计成这样?建筑的美体现在哪里?时代的发展对建筑有影响吗?细节中蕴含了怎样的历史故事?

“懂得一些阅读建筑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建筑。”在“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丛书主编、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王承看来,除了“特种兵式打卡”网红景点,“凑热闹”之外,也可以适时慢下来,比如来一场城市漫游。“强调非功利性,不以打卡为目标,也不津津乐道于奇闻趣事,而是在一种悠闲状态中,通过个性化观察了解建筑的多面魅力。类似于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城市漫游者’——他们甚至可以牵着乌龟在巴黎散步。”

“百余年间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留下许多珍贵历史建筑遗产,正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建筑构成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王承告诉记者,对于建筑价值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发展和认识水平提高不断深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认为,不同的群体具有的知识背景和关注点不同,进行建筑知识普及时应该考虑分层分众。

比如在编著《气象万千苏州河》时,王承通过对苏州河沿岸24栋风格各异的建筑的解读,以“侦探式”研究方法,将建筑与材料技艺、城市变迁、时代背景关联在一起,让不满足于浅层认知的读者,身临其境融入上海近代史氛围中。为什么中国一大批最早的纺织厂、缫丝厂、面粉厂等都集中开设在苏州河两岸?书中推荐了“分段式”科普之旅——从外白渡桥出发,沿着苏州河溯流而上,能看到沿岸美轮美奂的各色建筑;从河口往西到河南路桥短短的一千米,因紧邻黄浦江和外滩,开发较早,使馆、教堂、戏院、饭店和公寓等鳞次栉比,是近代上海重要的外交、文化和经济区;从河南路桥到恒丰路桥一段,得水运之便而兴起的各种商号和仓库、堆栈密布,它们平整绵延的体量构成这一带鲜明的街景轮廓;恒丰路桥以西区域则主要被类型多样的工业建筑所占据。

不囿于单栋房子,延展出街区独特气质

一栋栋房子并非孤立存在,串点成线背后,能一窥建筑所在马路、街区的独特气质。上海的马路,是上海滩的传奇之路、市民社会的样本之路,更是折射城市变迁的阅读之路。

比如,“上海马路丛书”首部《南昌路上》,不仅写建筑,也围绕南昌路的风云、人物、街铺展开。恰如作者所形容的——我不想充当导游角色,粗浅地为读者贩卖一个个“网红店”;一街一铺背后的故事,关乎人的命运与传奇,要挖掘建筑及街区的内在精神,才会动人心弦,熠熠生辉。该丛书将陆续推出《愚园路上》《南京路上》《淮海路上》等累计十种,意在以“马路”为切入口,记载生活在建筑空间里鲜活个体的悲欢离合,厘清上海街区的文化沉淀和发展肌理。

此外,“城市行走书系”已陆续出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上海杂货铺》《上海高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松江山水地图》《上海城市雕塑地图》等17种。“开放的上海城市建筑史丛书”以近代上海对外开放和中西交流为背景,真切呈现近代建筑面貌及其文化景观,已推出《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研究:建筑、消费空间、城市文化》《华盖建筑事务所:1931-1952》《佘山教堂建造的历史寻踪》,《豫园历史研究:从东南名园到文化遗产》将面世。“上海漫步:历史与更新”系列讲座则搭建起学界、行业与市民的交流平台,让读者从不同侧面理解上海历史与文化、城市发展与变迁过程,带来更广阔多元的阅读视角。

路秉杰经常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他看来,“专业”与“科普”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条不同道路。“阅读城市,并非一定要严苛地以学术标准来辨析讨论,借助一些观察方法,可以让每个人都饶有兴趣地开启一段漫游城市之旅。这种方法,不是要将建筑理论罗列出来,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风景中,切出一个个剖面,帮助更多人化繁为简地去理解和欣赏其中的美好。”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