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24小时 >

赣州锂电成长记

来源:工信微报  

“八境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在春和景明的三月,记者一行走进“江南宋城”赣州。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目之所及皆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坚实的城墙呵护着一方繁华。如今,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红色故都”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科学的规划、精准的政策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冲劲儿,抓住锂电新能源风口,正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党的二十大为现代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追梦工业的信心更强,干劲更足了!”赣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何琦向记者表示,“赣州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并不是简单地开采、搞矿业经济,而是利用优质矿产资源,吸引更多的产业链终端项目在赣州落户建设,将矿产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坚持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关资料图)

3月20日至21日,记者在赣州采访时了解到,从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一阶材料,到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二阶材料的前端生产,再到锂电池电芯及电池组的生产以及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赣州锂电产业生态链日渐枝繁叶茂,“革命老区”正讲述着奋力迈向“工业强市”的新故事。

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3月20日,记者一行来到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刚踏进办公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近十米高的企业文化墙,淡蓝色的墙面上“深孚众望,为国赋能”八个大字异常醒目,让记者立刻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家国情怀。

十多年前,国内锂电产业刚刚起步,赣州市工信局敏锐地觉察到锂电池应用领域正从消费电子市场逐渐拓展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与江西理工大学一起对全国锂电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度走访和调研之后,赣州决定依托自身矿产资源优势,抢抓“风口”机遇,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

而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王瑀正带着三元软包动力电池技术打算归国创业,寻找“安家落户”之地。一个有矿,一个有技术,双方一拍即合,孚能科技这家拥有软包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企业开始在赣州落地生根发芽。赣州为孚能科技投资了7500万元启动基金,为赣州锂电产业发展埋下一粒“金种子”。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肖龙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孚能科技是业内最早确立以三元化学体系和软包动力电池结构为研发和产业化方向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第一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量产的企业。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原戴姆勒集团)、电摩界的特斯拉Zero Motocycles都是我们的客户。”

肖龙海在孚能科技工作多年,他身形瘦削,穿着灰色工服,虽然不善言辞,但是说起自家动力电池技术,却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他带着我们参观了孚能科技展厅和动力电池生产车间。

在孚能科技赣州总部电芯生产车间,隔着玻璃,记者看到一批批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原材料,正经过配料、涂布、对辊等多道加工工序,组合为一个个银灰色、长方形的软包电芯。与想象中的制造车间不同,这里没有刺鼻的金属或者材料气味,非常干净。工人师傅们也都全副武装,穿着防尘服,戴着防尘头套、脚套、口罩和手套,各司其职地忙碌着。

“这是我们的化成车间,是电芯注液后进行首次充电的地方,它的作用是‘激活’电芯,使其能够正常工作。”肖龙海指着眼前的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孚能科技已开发并验证了能量密度达到330Wh/kg的第四代产品。该技术在零下20℃的环境温度下仍能提供90%的容量,并通过美国权威机构相关认证。2022年,孚能科技推出SPS大软包动力电池系统。该系统采用“半固态+直接集成+冷却板承载”模式,集成度提高30%、寿命提高2倍,成组效率达75%,处于行业领先技术水平。

在赣州锂电新能源这片“沃土”上,孚能科技从最初寥寥数人的创业公司逐渐成长为大名鼎鼎的“全球最大软包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2022年,孚能科技全球装车量达到7.4GWh,排名全球第十,并实现中国软包动力电池市场“六连冠”。

十多年前播下的那粒“种子”,如今正在赣州大地生根发芽,蓄力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耀能项目跑出“赣州速度”

孚能科技这棵梧桐树也招来了诸如吉利集团这样的金凤凰。孚能科技和吉利集团正在赣州合作兴建吉利耀能动力电池项目。

“耀能新能源由‘吉利制造’和‘孚能技术’强强联手,吉利集团在制造管理、研发体系建设、市场资源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孚能科技拥有全国领先的三元软包电池技术,同时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方面也有成熟的产品,技术路线布局全面。”耀能新能源(赣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家致向记者介绍说。

据悉,吉利耀能动力电池项目主要生产制造三元锂动力电池电芯、模组和PACK产品,规划产能42GWh,是近年来赣州市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3月20日,记者走进吉利耀能动力电池项目现场:电池极片涂布设备高效运转,涂布机将浆料均匀地涂覆在铝箔、铜箔上,烘干后得到合格面密度的极片……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百余台全自动设备和AGV机器人自动运转,自动化水平达到工业4.0标准。

冯家致向记者介绍说,去年这里还是一片大工棚,今年已经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从启动项目建设到产品下线只用了不到11个月的时间,可以说真正跑出了“赣州速度”。

不仅是项目建设快,产能提升速度也令人惊讶。截至目前,该项目首年6GWh产能已全部被预订。“我们接到的订单实在太多了,从去年8月开始,即便是在疫情和春节期间,我们也不停工、不停产,就是为了保证订单按时交付。”冯家致回忆道。

疫情封控期间,近3000名职工和现场施工工人都搬进厂区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圆满完成驻厂20余天的生产任务。“从接到通知到集结不到一天的时间,虽然住宿条件简单,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在生产车间,一位耀能新能源的职工告诉记者。

顶着压力,耀能新能源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快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月产能可满足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的装车需求。“我们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争取早日实现12GWh满产,预计明年我们的市场订单将会超过10GWh。”冯家致说。

赣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赖庆华也告诉记者,目前,孚能科技年产9GWh动力电池模组、PACK及电芯生产线项目正在厂房装修,部分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腾驰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前驱体项目主体厂房建设加速推进中;江西佳纳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项目二期项目萃取车间、浸出净化车间、仓库、研发中心、空压制氧站等主体已建成,预计5月实现试投产……

赣州锂电产业发展开始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一条锂电生态链日渐枝繁叶茂

实际上,孚能科技激活了赣州锂电新能源产业的一池春水。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优质企业纷纷涌入赣州,在这里落地生根。

坐落在赣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赣州寒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硫酸钴市场主要供应商。3月21日,在寒锐新能源生产车间,赣州寒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维华随手在白色物料袋中捧起一捧红褐色沙粒,如数家珍地对记者说:“这就是高纯度的硫酸钴,是生产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要用到的关键原材料,主要应用在三元电池上,是三元前驱体的关键原材料,占据其生产成本近35%。”

背靠母公司中国钴粉龙头——寒锐钴业,寒锐新能源快速成长为当地产业链上的一家代表性企业。据悉,目前寒锐钴业投资的赣州寒锐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6 月份试投产,二期预计2.6万金属吨三元前驱体产能也在规划中。“我们的愿景是努力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马维华说。

赣州腾远钴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寒锐新能源只一路之隔。3月21日,记者在腾远钴业工厂内调查采访时,看到一排排巨大的硫酸钴母液罐、冷萃水罐、吸收塔、浓密机整体排列。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有秩序地穿梭其间,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赣州腾远钴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洁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腾远钴业一期、二期项目主要冶炼各类能源金属产品,而腾驰项目则生产三元前驱体及四氧化三钴,通过对管道液体输送的方式,将一、二期工程产生的原料溶液直接输送到腾驰项目进行深加工,制作成前驱体产品。”

“产业联动的同时,腾远在节能减碳方面也有相应布局,后期我们将在厂房顶部加装光伏发电,并利用硫磺制酸的余热进行发电,将‘吃干榨净’进行到底,这就是我们腾远要做的事。”罗洁说。

从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一阶材料,到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二阶材料的前端生产,再到锂电池电芯及电池组的生产以及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赣州已经初步构建起一条锂电新能源产业生态链。

“这些都是我们自发主动去做的”

记者在赣州高新区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采访时看到,一排排看似平平无奇的白房子整齐罗列,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多台塔吊同场作业,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基础工程建设。

“这就是永磁电机产业园刚刚建起来的标准厂房。”赣县区工信局副局长曾祥东指着眼前大片的白房子对记者说,“建设永磁电机产业园是筑巢引凤、引进重大产业项目的重要举措之一,希望吸引到更多优秀企业、优质项目落地在这里,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特别是针对腾远钴业、寒锐钴业等这样的重大产业项目,我们会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所有涉及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职能部门拧成一股绳,进行常态化调度、常态化的跟踪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专班会和企业共同蹲点在项目一线,同吃同住,一直服务到企业顺利投产。”他说。

腾远钴业、寒锐新能源两家钴粉生产企业都坐落在赣州市高新区,都是高新区锂电产业板块的龙头企业。3月21日,赣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廖绍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扛旗”也要“发展”。“扛旗”指的是扛起中国钴业发展大旗,“发展”指的是要走锂电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早在1958年,原冶金工业部在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投资建立了国内最早的钴冶炼企业——801厂。1960年,第一批钴产品下线,中国钴产品冶炼自此开始。801厂也由此被视为中国钴业诞生的“摇篮”。

不过那时候,世界钴资源主要集中在非洲等地。相较之下,中国每年自产原生钴的规模很小,应用范围并不大,价格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区间。直到后来新能源大火,钴作为生产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才真正实现崛起。

赣州锂电新能源产业从“星星之火”逐渐呈现出“燎原之势”,一方面是因为赣州钴金属量产能占全国半壁江山,吸引到大批龙头企业落户于此,同时也催化了不少本地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因为锂、钴、镍等动力电池上游材料的开采工艺、提炼技术等与稀土如出一辙,赣州很快便将原本就很擅长的稀土产业发展方式借鉴过来,让锂电产业发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发展了自然矿山和城市矿山两个赛道,共同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廖绍清表示。当地的钴业公司纷纷在非洲设立子公司,采用国内外双渠道保障自然矿山资源的供给。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都开始从前端一阶材料生产向后端的二阶材料、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等方向发展,这种城市矿山模式让产业链不断实现纵向延伸。

谈及专门为这些企业打造的化工园区,廖绍清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最开始支持稀土,到支持三元动力电池,再到现在支持锂电新能源,赣州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帮扶政策,还投入了将近20亿元来建设化工园区,以此大力推动产业生态的建设。”

据了解,不同于普通园区,化工园区往往由于涉及强酸、强碱等高危生产环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环保监管等方面的要求极高。赣州高新区花大力气打造的化工园区无疑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这些决策都是我们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发主动去做的。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也有魄力。”廖绍清表示,“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平台,而是要打造一流的国际级高新技术园区,这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胡春民、张维佳、宋婧、张琪玮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