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世界速读:黑乎乎的建盏 咋就成了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来源:北京青年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盏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为什么黑釉茶盏会在宋代流行呢?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以煮茶为主,到了宋代则开始流行点茶,茶汤是白色的,用黑色的茶盏最能凸显茶汤的颜色。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须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合斗茶所用的茶器。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建盏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器之一。

北宋时期饮茶已经成为普及到大众的生活方式,茶叶成为了与食盐相提并论的生活物品,在这种茶文化氛围中催生了斗茶的流行与普及。斗茶兴盛也与贡茶制度有关,当时的贡茶是通过斗茶的方式来进行评选,在斗茶中胜出的茶叶作为上品茶向皇室进贡。随着从上至下的推崇,斗茶作为一种娱乐行为和饮茶方式逐渐独立起来,同时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和风雅人士也喜欢以斗茶来展现他们的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道德操守,推动了斗茶向着更高级的艺术化阶段发展,同时也赋予了斗茶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人斗茶一般三至五人,斗茶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汤色和水痕。茶汤纯白者为佳,水痕出现的早晚用以评判茶质的优劣,而建盏的造型则是品鉴茶质优劣的最完美的器具。宋代斗茶时将茶饼研磨成粉末冲入沸水调和后再注汤,斗茶时汤水注入后使用茶筅进行击拂形成白色泡沫,这种泡沫能够紧咬盏内壁且比较持久,那么就在斗茶中胜出。斗茶注汤时的速度、水柱粗细以及出水力度等都会对茶汤泡沫的形成和持久时间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建盏的这种底小口大、饱满规整的圆形设计具有显著的力学优势特征,在汤水注入时可以均匀地在盏内四周用力,而不会造成盏面水纹的过大波动,有利于斗茶时汤花的呈现。V字造型的建盏为观察汤色和泡沫与盏内壁的咬紧程度等提供了便利,为了观察水痕的便利,建盏在盏口下沿约2cm的地方设计了一个注水线,可以帮助斗茶人控制茶汤的分量。

建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初期出品以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宋徽宗非常推崇建盏,他在《大观茶论》里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这里说的玉毫条指的是盏面上形成银褐色细密条纹,像兔子的毫毛,故也叫做兔毫盏。关于建盏还有个小故事,相传宋徽宗在睡梦中神游到了广寒宫,恍惚之间竟然站在了“广寒清虚之府”牌匾之下。正惊异彷徨间,在不远处传来了悦耳的笛声,循着笛声居然看到了的嫦娥。一曲终了,久无人烟的月宫因为宋徽宗的到来让嫦娥仙子异常兴奋,被热情的邀请去品尝仙茗。在千年寒玉雕成的茶几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建盏,或是流畅的兔毫,或是羽化亮丽的鹧鸪斑,或是灿若星空的曜变。

宋徽宗欣赏着嫦娥仙子娴熟的泡茶动作,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席间嫦娥仙子讲起了这些建盏的来历:“在王母娘娘寿宴那天,小玉兔偷喝了琼浆玉液,竟醉的跌入人间,滚落到了建阳水吉后井村的龙窑边,奄奄一息。后被一窑工父女救起,窑女精心照料了一月有余,玉兔为报答窑女救命之恩,于深夜取身之毫,钳窑之黑瓷盏中。后玉兔伤好,窑女送了好多极品建盏于小玉兔,并带回了月宫。”后来,宋徽宗从美梦中醒来,那建盏中入口的仙茗让他意犹未尽。遂赶往水吉后井村,把那龙窑封为“御供”的官窑,专门为自己烧制建盏。

宋徽宗的《文会图》描绘了池边大树下,一群文士正据案饮宴。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备茶,其中一人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来盛行的“点茶法”,其中茶碗的造型和建盏相似。而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把宋代民间斗茶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在世人面前。画中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茶杯品茶的。有一挑茶担卖茶小贩,停肩观看,还有一妇人一手拎壶另一手携小孩,边走边看斗茶,个个形象生动。

宋人通过茶器来实现与茶的交流,在斗茶中实现茶、茶器、饮茶人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建盏由于黑色的釉面、朴素的造型、独特的工艺满足了宋代茶色尚白的需求和审美情趣,成为了斗茶爱好者的首选茶盏或茶器。建盏也因此逐渐成为了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符号标识。

关键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