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三文娱 >

福建为什么叫厝?福建土楼相关的人文历史有哪些?

来源:中国科商网  

厝(cuò),广泛存在于福建各市,受闽南语歌曲及福建旅游偏重影响,很多人以为厝是福建沿海的专利或者闽南地名的专属,事实上“厝”是整个闽语方言的特色,从闽北、闽东到闽南,甚至潮汕、雷州等地都有分布。

厝”的含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近似于普通话的“家”、“屋”、“房”,而以此引申为地名更是司空见惯,因闽语分布区多是同姓家族聚居,故地名也多以姓氏为首字,以“厝”、“宅”、“店”、“林”等为结尾。

人文历史

文化内涵

同宗血缘凝聚力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缘家族的最高大的楼体和坚固的墙基稳重存在和发挥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楼内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共财。

道家哲学思想

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精彩绝伦,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多用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在田楼,建于樟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义进行。主楼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合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八卦八等分匀称,每等分之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八卦楼内门户讲究,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除精美镂雕花窗外,还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符意义的门窗彩画。

浓厚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土楼家族有一习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之后,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两边竖石笔一对。石笔,古称“谤木”,即后来的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石笔是一种华丽而壮严的石雕物,依中举级别、品位高低和文武不同,石笔长短、底座式样和笔身雕刻均各不同。在客家地区,不少土楼门前竖有石笔。土楼家族还很注意“兴诗立礼”,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无时不在激励后辈学子求上进。土楼明珠振成楼,除具独特的八卦建筑风格外,楼内一幅幅对联和题词,就是前辈期望后辈知书识礼成大器的家训,深具典型意义。

居住文化

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在永定范围内,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而且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一家之内,家长说了算,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算,这是土楼客家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严格遵奉的一条原则。土楼中的祖堂是是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标志性建筑,处于全楼的核心地位。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是全楼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有限的生存空间是土楼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客家土楼的故事

生土建筑的活化石

唐末宋初以前永定就有客家先民居住。永定客家土楼是永定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公元13世纪(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公元15世纪70年代(明代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多样化,功能日趋完善。公元17世纪50年代(清代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甚至到了2001年仍有人建土楼。从明代起,随着永定人迁居邻近地区南靖、平和、新罗、大埔等地的人口渐多,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工艺也开始传播到那里。

永定土楼之最

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龙安寨。方形土楼,坐落在城郊乡古二村,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没有石脚墙基。今存遗址(包括部分残墙)。

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振成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被称为“土楼王子”,以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2环,外环高4层,直径57.2米。

最令人震撼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位于下洋镇初溪村海拨400-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山势峻峭,形成于明代初(公元13世纪初)至现代。包括5座圆楼在内的近百座土楼,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

规模最大的圆楼——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又名天助楼,被称为“福建土楼王”。始建于明祟祯年间(1628年~1644年),直径73米。“高四层,楼四圈,上下四百间;圆套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鼎盛时期住过800多人。

现存年代最久的五凤楼——裕隆楼。坐落在高陂镇富岭村,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占地面积5113平方米,3堂2横式。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对该楼作过详细介绍。

占地面积最大的土楼——永隆昌楼。府第式方楼,坐落抚市镇新民村,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占地面积达11519平方米。全楼共有95个厅堂、624个房间、144道楼梯、7口水井、8个门坪、16个大小楼门。

华安土楼之最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乡饮大宾”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通高16米,外墙厚达2.53米,外径73.4米。2008年7月6日,包括二宜楼在内的“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保护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省划拨数百万专项资金用于该土楼群的消防保护。

烟魁文化

永定客家人依靠土楼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不仅孕育了土楼文明,还发展了生产力,而大规模种植烟草,奠定了“烟魁”文化繁荣的基础。永定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代早、中期,成熟于明末、清代、民国时期。永定也是我国最早种植烟草的地区之一,有着400多年的种烟历史。一批烟草行业的人才,就是从永定客家土楼走出来的客家人,而全国性的名优卷烟品牌七匹狼,就是“烟魁”文化的代表。永定烟叶颜色特佳、光彩鲜明,是高级卷烟的理想原料,1957年被国家评为清香型烟叶的代表。永定也是七匹狼卷烟品牌的故乡,是打造了七匹狼卷烟优良品质的清香型烟叶的原料基地之一。福建中烟工业公司旗下卷烟品牌“七匹狼”,创牌于1995年。

土楼神韵

2012年2月14日,在中心城市群艺馆内,我市本土画家梁明正在为其创作的国画“土楼神韵”进行最后的润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明长期深入土楼采风,自2011年7月开始构思创作小稿截止2017年,一幅6米×4米巨幅土楼国画历时半年现己基本完成。这是2012年为止世界上最大画幅的土楼国画。

关键词: 福建为什么叫厝 福建土楼人文历史 福建土楼人文 福建土楼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