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家 >

尽管今年日本防卫预算再破5万亿日元大关,可日本军工业却过得“苦”

来源:新民晚报  

“精工制造”是日本军工企业长期塑造的品牌,试图让外人觉得昂贵的日产武器装备“贵得有道理”。但据日本媒体最新披露,尽管今年日本防卫预算再破5万亿日元大关,可日本军工业却过得“苦兮兮”,防卫费里的大头全算给了美国军火商,而日企缺乏成本控制,加之军品很难外销,面临着乏人光顾的窘境。

子弹还是买来的好

日本三大自卫队中,航空自卫队的武器主要从美国采购,海上自卫队绝大多数核心战斗系统都来自美国。只有陆上自卫队所装备的武器,大多数系国内自行研制生产,或者引进外国技术,由日本公司用国内材料制造。日本军工圈子有句话,“得陆自者,得天下”,意思是谁拿到陆自订单,就能保证有赚头。

尽管陆自一直倾向用“国货”,但随着经费吃紧,年来也不得不顺应潮流,开始引入竞争,用舶来品解决部分军事需求,其中争议最激烈的莫过于枪械用弹。2012年,日本陆上自卫队开放外国子弹进口,导致国内企业激烈抗议,他们列举国产子弹种种优点,抨击进口子弹问题多多,造成自卫队射击训练中经常出现卡弹、抛壳不良等问题,大力鼓吹自卫队“国枪用国弹”。

按照日本子弹进口合同,允许有一定的不良率,从现有数据来看,进口子弹的不良率在合同要求之内,如果要降低不良率,只需提高报价就能达到。而卡弹和抛壳不良问题主要出在日本国产64式步枪和62式轻机枪上,这两种枪本身就有这些毛病,即使用国产子弹也无法杜绝。

而进口子弹的价格优势却是实实在在的。自卫队用量最大的是三种口径的子弹,即供89式步枪使用的5.56毫米步枪弹,供64式步枪和62式轻机枪使用的7.62毫米步枪弹,供各式手枪和冲锋枪使用的9毫米手枪弹。日本国产子弹均每发政府采购价约为200日元,而国际市场上,均价仅66.67日元。按每年采购2000万发子弹计算,国产子弹需要40亿日元(不含存储费),而从国外采购,加上8亿日元的运输保管费,2000万子弹不过21.3亿日元。同样40亿日元,除去8亿日元运输保管费,可以买4800万发子弹,是国产的1倍多。两者差价之大,难怪日本政府对进口子弹心动。

国产“战袍”也穿不起

“国货”与“洋货”之争,实际上遍布三大自卫队。众所周知,日本拥有一流军用造船技术,制造轻型航母、宙斯盾舰、潜艇都不在话下,但这些年,随着中韩等国造船业兴旺,日本民用造船业却急剧萎缩,技术也显落后,这导致海上自卫队所需非战斗勤务船只造价越来越高,接“买不起”的地步。

目前,世界民船建造趋向标准化,各种接口都是标准件,外购和自造没什么区别,各国生产的民用部件也几乎雷同,造船厂完全可以从多国厂商购买配件来组装。《军事研究》认为,海自被舆论所裹挟,大家都明白从别国直接买船更便宜,但谁也不敢松口,怕被骂“卖国”。但整体而言,日本政府对海自非战斗舰船的看法是“造不如买”,未来必将打破国内企业的“铁饭碗”。

陆自用不起国产子弹,海自买不起国产补给舰,身为富国的日本,自卫队员居然还穿不起国产制服。据披露,自卫队员冬夏两季的帽子、制服、作训服、礼服及相应配饰,一套下来,若全用国货,价格高达6万日元,这还不算那些使用高级面料的外事礼服。每年日本自卫队光为更新制服就要花费60亿日元。

日产衣服昂贵的原因是面料和人工成本太高。自从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服装产业逐渐沉沦,产品价高类少,无力同国外抗衡,而人口老龄化导致像制衣厂这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日本几无生存之地。防卫省计划今后几年把制服更新费用压到50亿日元以下,那么进口制服将成为唯一解决之道。

制造商“算盘”太精明

在日本防卫省的采购官员眼里,军购就是一个“江湖”,本国制造商为了独占维修备件的生意,在武器中大量采用不必要的特构零件,唯一的好处是自卫队只能依赖他们提供售后保障,否则武器就要“趴窝”。日本军事记者菊池雅之提到,部署到吉布提的日本陆自轻装甲车,只能不远万里从日本购买专用防沙尘过滤网以及特制电火塞,简直是匪夷所思。

日本军工厂商为了“逼迫”防卫省持续购买“国货”,还会故意将武器设计冗余度调得极小,没有未来改进的空间,如此一来,自卫队入列国产武器没几年,原来的技术优势就不复存在,又不能继续升级改造,只能坐等新武器来替换,这样做的唯一好处就是军火商能持久从防卫省获得新武器订单,每隔几年就给自卫队来一次“大换血”,结果是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例如,为陆自水陆机动团开发新两栖战车的三菱重工特车部门,竟把战车三分之二的零部件弄成专门设计,哪怕发动机固定螺栓的螺纹都与现役战车不同。日本学者警告,将来一旦“有事”,浑身上下与众不同的国产两栖战车很可能因备件供应不上“掉链子”。这种状况也导致恶循环,为了避免麻烦,水陆机动团指挥官很可能索让该车停在仓库里,完全不去发挥作用。

正是看透国内军工业的“小九九”,也出于密切日美安保同盟的目的,日本自卫队使用“洋货”蔚然成风,日本军工制造业人士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这样的口子会越开越大,抢订单恐怕更没指望了。

由于国情特殊,日本军工企业只能靠本土订单过活,产量低,无法摊薄研发费,造成日本军品价格远高于国外产品。过去日本追求军事独立,明知“国货”更贵仍咬牙采购,但如今经济不佳,这种花“冤枉钱”的方式已难以维持。分析人士认为,未来日本军工体系很可能被国际军火产业击垮。

本报记者 吴健 特约撰稿人 朱京斌

相关链接

日本军品出口前景并不乐观

六年前,日本安倍晋三政府废除施行50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并出台“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目的是外销日本武器,满足国内军工企业利益需求,将所得利润投入到新武器的开发项目当中,还能扩张日本的势力范围。

纵观日本军工企业,从三菱重工到川崎重工、富士通,都是在军品和民品两个领域同时发力的企业。可多年下来,日本军贸却乏善可陈,除了向菲律宾、越南半卖半送巡逻船艇外,再无更多像样的出口。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军工产业的深层次缺陷,例如价格高昂、缺乏升级空间、可靠偏低、未经战场考验等因素,导致销售前景并不像政府预估得那么乐观。

日本军工产业体系存在诸多短板。首先是技术“受制于人”,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主力战机多为美国引进或与美国联合研制;海上自卫队的大中型作战舰艇的主机多引进美国、英国产品许可后生产;在直升机、无人机、火炮等领域,日本也多从美国、德国等引进。

其次,日本武器售价过高,战斗机、坦克、舰艇等的售价往往是西方国家同类产品的两倍。

此外,政治因素也成为影响日本军售的因素之一。武器销售的背后都有着多重政治利益的考量。由于军品的特殊,军贸双方往往具有较好的双边关系和军事合作,而在此方面,与日本“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不多。为从日本手里拿到一些军事装备,需要被迫在外交上声援日本,这显然不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以目前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和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想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有一番大作为,一个字: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