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技术只是手段,要从问题出发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无疑是城市的前沿课题。之前我们也分享过多篇对智慧城市的讨论与案例。不过今天还是第一次分享中国业内人士自己的体会与建议。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研究主管杜竞强先生与市政厅分享的对智慧城市的体会与建议,与我们自己的实际经验或许会更加贴合,更有针对性。

杜竞强先生为我们讲述的,不仅是理论与过往经验,其中更有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另外,他还分享了一些从城市问题出发、营建智慧城市的具体操作方式与案例,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未来市政厅还会继续关注对于智慧城市的各种思考与实践当中的应用。小秘书非常期待分享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过去几年,智慧城市在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一个由IBM等大型IT厂商主导的营销活动,而非对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探索。从IT厂商的定义看,智慧城市似乎跟之前的“智能城市”、“信息城市”等侧重于信息系统硬件升级的概念没有太大区别。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城市研究者们也对“智慧城市”给出了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来自纽约大学的Anthony Townsend教授,在其专著《智慧城市》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一个将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我们的身体相结合,来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城市”。这个定义赋予一个切实的优越性——通过更好的手段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能吸引市长们的定义。

理想城市理论的经验与教训

纵观历史上的理想城市理论,其无不是在时代进步基础上提出的、被认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城市理论模型。花园城市希望利用刚成熟不久的输电技术,通过铺设电网,来拯救被上百万煤炉搞得乌烟瘴气的伦敦;而汽车主导的城市,则基于汽车的大量普及,期望通过修建大量连接城市与郊区的高速公路保持城市活力。这些尝试的出发点,都是寻求解决当时迫切的问题。最终这些模式效果却不理想,甚至带来日后更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简·雅各布斯在她的各大著作中已做了最详细的总结:这些模式,都是由当时的城市规划与决策的精英们出于自己对理想城市的理解、出于对技术带来的可能性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城市建设模式,其中忽略了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特别是人与社区对城市生态的重要性。为了建设理想城市,人们拆掉了原本生机勃勃的社区,毁掉了天然的田园,造出了许多“没人要的(no one wanted)”的建筑群落。

第二个原因往往更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每当有新的技术突破出现,就会有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本身能解决以往解决不了的城市问题,而且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这一次不一样”。ICT(信息、通信和技术)技术的飞跃看起来正像是一次“不一样”的技术突破。IBM、Cisco等IT企业的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几乎都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更大的数据、更大的电脑、更大的模型能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反对通过数字建模寻求城市问题解决方案而著名的道格拉斯•李在1973年就写到:“计算机速度和容量都飞速提升,于是一些学者相信,以前为城市建模失败,都是因为硬件的限制,现在问题可以解决了。这样的相信是毫无依据的:更大的电脑只是允许更大的错误。”

事实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基于数理建模的城市管理系统,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所尝试,至今都没有一个理想的成果。究其原因,全球研究城市建模的领军人物——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Michael Batty教授解释:“因为(过去的研究者)把城市当做一个自上而下的封闭系统,而忽略了更广泛的外部环境影响。”

历史的教训应该被吸取。在探索城市治理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深对城市系统的理解,让决策者、规划师对基层现实有更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不能解决任何城市问题,但先进的技术能成为城市问题解决方案的优良手段与工具。

ICT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在上述两方面给城市治理的优化带来了诸多可能。首先,大数据及大数据分析工具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现实状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更重要的是,ICT技术的发展让沟通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为决策者和规划师与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民众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这方面的尝试可能才是智慧城市的真正智慧所在。

不可否认,已经有很多ICT技术应用有效改善了城市治理。但在各大国内外IT企业的猛烈营销攻势下,也出现了诸如各地扎堆建设云计算中心、纷纷上马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的乱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回到城市治理的本源——城市之所以需要治理,是因为有一些复杂的城市问题,不能通过个体行为简单得到解决——从城市问题出发,寻求解决方案优化之道。

了解ICT技术的优势和局限

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非目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首先要从具体问题出发,在技术选择上“只买对的,不选贵的”,如果一个基础的ICT应用能解决问题,那就没必要采用一个复杂的应用。纽约市就曾通过开通一个公共邮箱帐号,解决了因保障房改造项目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政府与居民矛盾激化的问题。

政府应该意识到ICT技术的局限性。例如,智慧城市技术可能在治理交通拥堵、打击犯罪领域有较高效率,而在降低能耗领域不那么明显。为了对ICT技术的使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政府可对各种ICT技术进行一次评估,了解技术的优势与局限,为各部门提供一个“推荐”及“不推荐”清单,指导各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技术应用的决策。

为中小企业创造条件

从城市问题出发的智慧城市发展,意味着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特别定制。同时,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所需要的并非高速运算能力、巨大的管理系统,而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的、更优秀的交互设计所带来的沟通效率提高。在这两个领域,ICT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通常具有优势。首先,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能灵活地针对具体需求定制产品;其次,中小企业在成本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的报价上,同时中小企业也不会因维持整体运营的需要而倾向于对政府推荐大项目,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中小企业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从政府采购、资金支持等多个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例如,波士顿改革了政府采购流程,在一定数额以下的政府采购项目将不必走政府采购的默认程序,可以较灵活地获得批准;纽约的APP竞赛引入了更多投资方,对获奖的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资金与技术指导;伦敦的《智慧伦敦计划》更是提出了具体的“在2016年前投资2400万英镑以上,以提供廉价超高速带宽给中小企业,并帮助22000个中小企业获得该宽带;在2020年前支持20万个科技岗位”等政策目标。如果中国要建设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智慧城市,不能忽视对中小企业的重视。

来源:澎湃新闻市政厅  作者:競強

编辑: 发表于 2014 年 8 月 1 日
文章栏目: 智慧城市, 观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