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仅是炒作概念 可穿戴设备难达预期

每经记者 金喆发自广州、中山、珠海、北京

风光无限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正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其中又以智能手环最为耀眼。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最新报告称,2014年智能腕带的出货量可能将会超过800万只,明年将增长两倍至2300万只,2017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到4500万。

可穿戴技术让你“穿”出健康生活

但前景美好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到目前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纵观国内市面上已有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大多数厂商还局限于把“健康”作为炒作概念,大部分产品只提供运动计步、卡路里消耗、热量计算、睡眠监测等技术门槛不高的几项功能,并且同质化严重。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技术上的硬伤无法弥补,无法生产出更具实用性、更能赚钱的新产品。可穿戴医疗设备要做到真正地发展与繁荣,还为时尚早。

技术层次低 市场价格乱/

按照美国信息咨询IHS发布的穿戴式科技白皮书中所定义,可穿戴设备应当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可长期穿戴;二是智能化。

换句话说,可穿戴设备必须是延续性地穿戴在人体上,并能够带来增强用户体验的效果。这种设备需要有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并且起码具有一个低水平的独立处理能力。

但记者在与多位使用者交流后发现,披着智能外衣的手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运动手环貌似简单,但在硬件上也有其复杂性。乐心医疗创始人潘伟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医疗器械厂商来说,计步、卡路里消耗、血压、心率等监测功能技术并不是难题,智能手环的设计工艺更难,这涉及到手环外形、宽度、材料以及供电方式。

传感器和续航能力,也是考验智能手环的两大关键因素。潘伟潮对此深有体会,“这是所有厂家都遭遇的硬件问题,现在都还没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记者了解到,微机电系统承担了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任,但国内微机电系统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企业聚集于长三角,其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巨头。

广东一家手环生产商董事长向记者表示,计步功能的手环硬件成本并不高,吸引了很多稍微有点技术背景的公司进入。由于这些手环没有可以参照的定价标准,市面上的价格比较混乱,便宜的不到一百元,贵的要一两千。搭上“健康保健”的概念便车,则定价更贵。这些价位较高的产品大多数由科技公司制造,手环的功能已经接近智能手机。

记者走访了数家本土可穿戴医疗设备公司,其中涵盖了智能手环、手表、卡路里计等多个领域。这些公司一致认为,被热炒的可穿戴医疗概念前景广阔,但做出来的设备效果、市场反响和预期仍有不小差距,还有些山寨厂家仍在概念面前徘徊,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在问:只具有计步功能的便携设备,是否算是可穿戴设备?

娱乐性有余 实用性不足/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向记者表示,大部分公司只是炒作可穿戴医疗的概念,真正做出好产品的并不多。优秀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是建立在精准测量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技术硬伤,目前的产品难以做到“精准”二字。

技术上的短板,使得许多具有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背景的厂家烦恼不已,因为他们的产品被贴上“娱乐型”的标签。

智能医疗产品要做到更精准的检测,就需要不同的感应器一起配合,比如心率、体温、皮电反应等感应器。在美国,可穿戴设备上市必须经过FDA认证,而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监管法律或法规。

国内一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董事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大部分计步、心率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所用的是运动传感器,精确度离医学要求标准有很大差距。这种传感器的缺陷是,只要传感器感应到主体在运动就开始计算。

可见,目前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很难被真正用于临床医学保健,这些数据收集方式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也强调,传统医疗器械公司通常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保证所监测的数据达到医疗器械标准,这恰恰是娱乐型可穿戴设备无法做到的。

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解决实用性。

记者留意到,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大多是国内科技类公司,很多产品是按照工程师思维开发,而没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参与开发。这就造成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玩转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时,忽略了健康医疗类设备的实用性。

与欧美国家的情况不同的是,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和保持健康的观念。在这样的局面下,不少购买智能手环或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人只是为了尝鲜。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 发表于 2014 年 8 月 8 日
文章栏目: 智能穿戴, 标签: ,